查看原文
其他

我是你爸爸:王朔是90年代的精神野爹

七爷 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2020-10-13

监制:黄瓜汽水

说到90年代的内地大众文化,王朔要是称第二,没有人敢称第一。


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里,一群大院子弟打群架,板儿砖、铁锹、土枪都上了。


可等神秘人物王朔一出现,一句“五洲震荡和为贵”,轻松摆平。


这的确是王朔地位的真实写照,他当年脚踩文学和影视两大圈子,用马未都的话来说就是——北京的人尖儿

没有他,就没有姜文、冯小刚、张元这些导演的巅峰时刻,也没有葛优、徐静蕾、王子文这些演员的崛起。


他为冯小刚进行精神施洗,孕育了后来的贺岁片文化,有种亦师亦敌的关系。

今天的“中国有佳片”,我们就来聊聊冯小刚主演,王朔唯一一部导演的电影——《我是你爸爸》

就像这片名,王朔,90年代金字塔顶端的教父,堪称一代人的精神野爹。



《我是你爸爸》是一部“禁片”。

1996年拍完,曾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“金豹奖”,因为讥讽了当时的社会关系,从没在大陆上映过。

冯小刚扮演的爸爸马林生,是一个彻头彻尾的“京味儿Loser”,形象有点像之前的“尼布楚老师”。

又红又专,一本正经,张口闭口“崇高伟大”,他是那个年代的酸臭小知识分子。

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里的老师冯小刚

就算去泡妞(北京话讲“嗅蜜”),马林生的仁义道德脸谱都得端着,一副欲拒还休的样子,还假装不抽烟。


最后,马林生还是被徐帆“女霸王硬上弓”。

马林生的心底有终极道德的底线,这用李安的话来说就是——“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,都是性压抑史”。

    
马林生丧偶后独自抚养的儿子马车,偏偏又是个混不吝少年,天天和亲爹对着干。

电影的别名《冤家父子》,就能体现出这爷俩的关系。

有次,儿子马车在外面闯祸了,马林生帮儿子写检讨书。

他面对着毛主席像,沏上茶水儿,钢笔当指挥棒做陶醉状。那家伙,这文章词儿拽的:

我清楚地认识到,我这样做不是偶然的,是自己一贯不注意思想改造,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,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,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。


等他终于写完了,还不忘声情并茂朗读一遍,可马车压根儿不买帐。

最后,冯小刚这3D效果的牙差点从屏幕里蹦出来,冲着熊儿子喊出了全片的经典台词——

马车同学,你危险了!


马林生,就是胡同大院里的“大明白”。

兹要是聊到五虎上将、十大元帅,那他可以口若悬河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他那酸腐儒生样儿没一个人能瞧得起。

他在人前啥也不是,只能回家自我发挥,活脱一副封建大家长“君臣父子”的遗风。


就连教训儿子时,他都能被看热闹的邻居给揍了。

儿子马车看在眼里,明白父亲就是个弱者。父权不顶用,只能在儿子面前充纸老虎。


除了对儿子恨铁不成钢,马林正也有护犊子的一面。

归根结底,是为了展示高大伟岸的父权。

马车被混混揍了之后,他爸来劲儿了,可他手中抄起的那块蜂窝煤,暴露了这位父亲怂人的本质。


可惜的是,这个非典型的父亲,从来没在国内银幕出现过。《我是你爸爸》在戏外经历了许多风波。

当年,张艺谋曾给了王朔一万块,买下《我是你爸爸》的版权,准备让姜文儿演,但最后谈黄了。

王朔不得不自己操刀,当时大陆掀起了倒王风潮

“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”、“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”、“错误引导大众审美”,他作品的“政治不正确”让一些人不高兴了。

正是这部片,导致了“票房毒药”王朔出走美国,和冯小刚分道扬镳。而王冯二人的秘史就是一段精神父子的传说。




身为“痞子文学”的宗师,王朔天生脑有反骨,颈有逆鳞,前半生一路充满硝烟火炮、战天斗地。

《我是你爸爸》中挨揍的儿子,就是60年代大院子弟的童年写照。

那时候,爹就是天,个个军人出身脾气暴烈,孩子一生生一窝,挨打得排队。

这就养成了大院子弟“在家挨削,在社会上争当人爹”的风气。

用王朔的话来说:当时的社会,要么你讲话压倒别人,要么就没你说话的份儿。


好比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结尾的骑木大师姚二嘎,在《我是你爸爸》里饰演欺负马车的混混小跟斗,最后楞是被马车复仇,一顿板砖加电炮干翻在茅坑。


而正是这样的特殊时代环境,成就了后来的王朔。

一边是父辈道德榜样的压迫,一边是社会龙蛇混杂的倾轧,躲到精神世界的王朔转变为文学青年,挥洒着骨子里的单纯浪漫。

1980年代末,大众小说的爆火,让王朔傲立时代潮流,他迎来了自己当爹的一段辉煌时代。

而刚起步的冯小刚和他恰恰相反。


出身贫寒的冯小刚,当时在大院子弟中还只是个臭弟弟。面对王朔、马未都、叶京等老炮儿,他只有端茶倒水的份儿。

冯小刚的定位很明确,就是装孙子

《和青春有关的日子》中,叶京特意创造了一个爱哭鬼冯裤子的角色,还原了冯小刚当时的真实写照——爱哭。


所以说,《我是你爸爸》的马林生,可以说是冯小刚本色出演。

和儿子闹掰了,他跑到妻子坟头哭;胆怯不敢为儿子出头,他怂得蹲地上哭。


起初,冯小刚还只是片场的一名普通美工,因为王朔筹备《编辑部的故事》时丢了剧本,他紧急救火,二人联手缔造了一代现实主义高峰情景剧。


紧接着,冯小刚快马加鞭,以王朔的成名作《空中小姐》和《永失我爱》为蓝本拍摄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《永失我爱》。

90年代,空姐还是个神秘职业,结合青年人生死别离的纯爱题材,冯小刚出道就搭上了王朔的顺风车。

《永失我爱》中的徐帆

那时,冯小刚看王朔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:抬头望见北斗星

反观王朔,对他的评价则是意味深长:

“冯小刚是眼风极佳,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,夸起人来十分舍得自己,他的逻辑是:我就是把人夸过了他也不能跟我急。夸的时候就把什么事都办了。”


《我是你爸爸》中的马林生,其实就饱含了王朔对一个“时代症候群”的慈悲。

也许,写这本书的时候,王朔想到了最初的冯小刚。那个带着生存智慧的小人物,舔舐着那一点仅有的自尊。


不过,和马林生不同的是,冯小刚的怂是卧薪尝胆,他是有大才之人。

当精神洁癖的王朔,被大众文化的大浪给打趴下时,冯小刚则选择积极融入。

此时,通往贺岁片王座的冯导,终于轮到他喊一句“我是你爸爸”了。



从反骨儿子成为精神教父, 随着90年代逝去,王朔走过轰轰烈烈的一遭。

从继承王朔到自立门户,再到如今的落寞,冯小刚也浮浮沉沉。

其实,每个人的成长,不都是想当人上人、爹中爹的过程么?


《我是你爸爸》,以压倒性的口吻宣告权威破灭

在戏谑口吻的背后,是小人物的凄凉。

这其中,包含了王朔创作的两大主题:

第一,对父权的宣战。

第二,对伪崇高假知识分子的炮轰。

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,也许是中国最大道德骗局。当年的王朔以一己之力,要革时代的命,他的霸气语录至今听起来仍然很牛逼:

道德的目的,在于隔离社会各阶层,把上帝的归上帝,恺撒的归恺撒。人比其他动物傲慢,在于他们以一种盲目的信仰接受一切他们不理解的东西,并从中得到快乐。


在2007年,王朔再战江湖,炮轰知识分子。他挑过鲁迅的刺儿、论战过金庸,在《锵锵三人行》中从汉武帝骂到于丹。


然而,王朔扪心自问,自己能像那些文人一样锥心泣血,拿自己炼丹,一生穷困潦倒吗?

难道要像马林生那样,最高的幻想也就是获得一间单位分配的四居室?


他不能。

于是,王朔投身大众文化,最大的贡献就是解构了当时的“崇高”。

在虚伪的大雅中,他玩了命地俗。

当年,张艺谋也想买《顽主》的版权,不过王朔很仗义,早已谈好卖给了朋友米家山。这部我眼中的中国喜剧巅峰之作,一代青年的荒诞浮浪都在其中。


如今,充斥着网红脸、大长腿、液化的脸自个儿妈都不认识的网络语系里,人们似乎都分不清啥是磕碜好看,搞不明白啥是高级和Low了。

再回头,在庸俗的大众文化中,王朔依然熠熠生辉。

他当年的一句话发人深省——从漂亮看出美好,不是发现。

不太了解王朔的年轻朋友可以问问爸妈,当年的《过把瘾》,几乎就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版《东京爱情故事》。


丑帅丑帅的王志文身穿白色夹克,这不是永尾完治么?网友惊呼简直是90年代版的加濑亮、洼冢洋介。

江珊在剧中的性格颇似赤名莉香,风风火火、敢爱敢恨,那时候的发型可是女孩们争相模仿的对象。


这些都市男女的爱情,大多都来自王朔的真情实感。

《过把瘾就死》、《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》、《浮出海面》都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感情观。

《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》廖凡把王氏极致爱情给演绝了

在朔爹眼里,爱就是爱,恨就是恨,钱就是钱,美好就是旗帜鲜明不掺意识形态假酒精。

他曾发自肺腑的对大众娱乐疾呼,“思想是发现,是抗拒”

最不要思想的就是大众文化了!他们只会高唱一个腔调:真善美。这不是思想,这只是社会大众一致要求的道德标准。思想就是让多数人不舒服的对人性本质和生活真实的揭露。

重新回忆王朔,我发现如果以那个时代的作品为精神标杆,现在的大众娱乐,也许真应该管他叫声爹。



设计/视觉:YAN

给你的精神野爹点个在看!
↘︎↘︎↘︎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